“缝”出良田 “锈”出新景——洪江土地活用记
“缝”出良田 “锈”出新景——洪江土地活用记
“缝”出良田 “锈”出新景——洪江土地活用记
稻田(dàotián)内禾苗长势喜人。
红网(hóngwǎng)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通讯员 向廷奎 滕风 李林 洪江报道
短短(duǎnduǎn)4个月(yuè),859.65亩包含果园、苗圃等“非粮化”地块和零散耕地的(de)区域,如何变成了918亩集中连片、设施完善、生态协调的高标准农田?
“秘诀藏(cáng)在一个‘缝’字里。”洪江市(hóngjiāngshì)黔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杨一语道破。
项目之初(zhīchū),洪江市自然资源局与农业农村局共同规划,协同实施,用(yòng)耕地恢复、“两非”整治解决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选址受地类限制问题,有效“缝合”高标准农田选址范围内零散、圈空的非耕地。
在洪江市(hóngjiāngshì),像这样整合土地、提升地力的行动已成常态。
全国土地(tǔdì)日前夕,记者实地探访,看怀化市洪江市在种业传承、耕地保护、闲置土地高效利用方面有何经验(jīngyàn)。
洪江市有着悠久的农耕(nónggēng)文化历史,这里孕育了以高庙文化为代表的古老农耕文明、以杂交水稻发源地为代表的当代农业(nóngyè)传奇。
胡杨对这些故事了然于心,也成了他深耕(shēngēng)农业的情感动力。
站(zhàn)在高标准农田旁,他指向连片稻田介绍,如今,公司已成功建设高标准农田4500亩,打造制种(zhìzhǒng)基地4500亩,流转了600余户村民(cūnmín)的耕地。
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(guǎnlǐ)与先进技术(jìshù)的运用,种子产量达到了1125吨,实现经济收益2250万元。
村民也(yě)有了“双份收入”。533户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,每亩能拿到1000元(yuán)的租金。公司还优先聘请这些流转户务工,让村民实现“流转金+务工薪(xīn)”的“双增收”。
村民向春生便是受益者,他笑着算起账来:“土地流转(liúzhuǎn)费每年1750元,加上每月4000元的管田工资,在家门口就能挣(zhēng)两份钱。”
耕地保护政策释放的红利,让退伍军人向绍云毅然投身新农人行列。他流转了10多亩地,搞起(gǎoqǐ)了药材和玉米的绿色(lǜsè)套种。
“我们(wǒmen)父辈有一个说法,地越种越肥,所以我觉得对耕地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地耕种。”向绍云说,像这样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把小田改(xiǎotiángǎi)大田,完善水、路等配套设施,实现机械化生产,年(nián)年科学种植(zhòngzhí),就是对耕地最好的保护。
未来,这片希望(xīwàng)的田野还将扩大。胡杨称,公司正在实施杂交水稻制种(zhìzhǒng)基地二期项目,该项目预计新增高标准农田2000亩,目前各项工作(gōngzuò)正在稳步推进中。
杂交水稻发源地(fāyuándì)博物馆。
行走至曾承载着工业记忆的大畲坪片区。昔日的旧厂房,如今已华丽蜕变(tuìbiàn)为(wèi)文旅地标。
洪江市市长向(xiàng)青松介绍,为破解文旅资源分散、同质竞争(jìngzhēng)等难题,怀化深耕文旅领域,致力于打造“安江农耕文化旅游(lǚyóu)区-洪江古商城(shāngchéng)-黔阳古城”旅游“金三角”,并提炼出“一粒种子改变世界——中国·怀化”的城市形象品牌。
如何让老房子讲新(xīn)故事。向青松表示,“尤为突出(tūchū)的挑战是传统工业建筑与新业态布局的功能冲突。”
他们通过“修旧如旧、新旧融合”的方式,最大程度保留(bǎoliú)了(le)历史建筑风貌,通过环境提质,注入了现代元素。
打造了(le)“工业(gōngyè)遗存+农耕IP”独特模式(móshì):通过盘活该区域存量土地,对该区域地块统一规划,提质改造(gǎizào),完善基础设施,形成优质资产,从而在工业遗址博物馆,展示安江塑料工厂历史;种业研学基地,弘扬袁隆平精神;打造沉浸式街区,吸引游客体验。
2024年,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吸引了超过(chāoguò)160万人次的游客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